后台产品,到底围绕什么做?

“做后台产品,到底什么最重要”?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想逐步理清这些问题。

之前在做To B商户产品时,对所做的产品进行了一次“思考”,认为“让商户端简单易用,是商户业务顺利进行的不二法门”,并且“系统稳定性同样重要”。当我问及其他的后台产品经理时,他告诉我说“你懂业务流程最重要”。

有一些摸不到头脑的时候,我们先从最根本的“定义”开始。什么是“后台产品”?动易、织梦这类的CMS(内容管理系统)所使用的后台管理系统,针对商户的营销系统,客服、销售所使用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广告商使用的DSP(互联网广告需求方)系统,电商平台所使用的WMS(仓储管理系统),都与“后台产品”有关。

总结下来,后台系统与“前台”相对,是个体消费者(用户)所使用平台背后的所有支撑系统。内容创作者要通过CMS创作、分发后,个体消费者才能在终端看到内容;电商平台凭借WMS的控制和管理,个体消费者才能订购商品、追踪物流;O2O餐饮平台背靠商家管理平台,个体消费者才能下单购买美食。

这些后台支撑系统都是面向供应端的(例如公司的内部同事、O2O商家、内容创作者);而对应的消费者就是前台用户。

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找准了后台产品的用户——内部同事,或商家,或创作者(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用户或者角色);也就能关联出他们的需求场景。

后台产品要解决的,正是这些后台产品用户考核标准所要考核的——就如目前在PV公司一样,内部创作者(编辑)的考核标准是创作量、浏览量、评论量,后台产品的工作目标即提升他们的创作效率

效率!——找到了重点。我们所做的后台产品不就是一款效率工具吗?提升编辑的创作和发布效率,提升商家的售卖和交易效率,提升多部门业务的流转效率……

一些人提及的“流程”、“逻辑”只不过是后台产品设计的参考而非核心。

诸如OA审批,流程上增减一个节点,将影响到流程继续进行的效率——在一些审批流程上,总会有一些大佬堆积一大堆东西,隔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产品设计上虽然能想方设法让他知道堆积的压力,但无法改变这个节点上的人。审核流程增减节点,只是为每一次审批增加一种可靠,或者说是一种背书,对效率的影响只是间接的。

但围绕“效率”进行产品设计,又衍生出来一系列需要关注的问题,甚至要比前端用户产品想的还要多:

  • 使用者的角色或者身份?
  • 同一问题,需要集中到某个角色来处理吗?需要拆分到多个角色处理吗?
  • 使用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使用者在什么环境下使用?是否较强的移动性?
  • 其上级是何人?其下级是什么角色?只由下级来处理是否可以?
  • 使用者处于流程节点的什么位置?其上下游是什么?
  • 是否有谨慎操作?如何防止误操作?如何在防止误操作的情况下提升处理效率?
  • 是否有批量操作?
  • 可能的异常是怎样的?出现异常状态后,如何处理?
  • 功能是否具有专业性(专业人士才能理解)?是否兼顾不专业者?
  • ……

围绕“效率”,使用者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幸福”:

  • 大型业务系统,可能需要背“业务代码”(例如银行柜台操作)
  • 界面可能比较简单,忍受不美观
  • ……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项效率提升的标志:

后台产品效率提升的几个标志

最后多说一句,能直接用键盘操作的产品界面,效率不能高太多!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