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者非常关注自己所创作内容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除了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更对接下来的内容方向、商业决策产生影响。
参考国内比较大型的内容创作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文字类内容)、Bilibili(视频类内容)、微博(社交类内容),总结出下面这些内容创作者可能关注的一些指标。这不仅关乎内容创作者,也关乎内容平台。
虽然是“内容型产品指标”,但指标的通用性较强,对其他形态的产品亦有参考价值。
1、观众维度
(1)观众增长
- 关键指标
- 新关注人数(每周期数量、趋势):未曾关注的用户产生了关注/订阅动作
- 取消关注人数(每周期数量、趋势)
- 净增人数(每周期数量、趋势) = 新关注人数 – 取消关注人数
- %增长率(每周期数量、趋势) = 净增人数 ÷ 以往(如:昨日)关注数
- 累计关注人数(趋势):关注人数不去重
在很多内容类产品中,观众关注了某个创作者,该创作者的内容将及时更新到信息流中,将会增加创作者内容的曝光次数、阅读次数或人数。
关注人数的增长将间接地认可创作者以及他所创作的内容。关注人数的减少,甚至大幅度的减少,表示观众的大量出逃,可能的原因是:
- 创作的某个或者某些内容引起大部分观众反感,甚至违背法律或道德;
- 创作内容已经偏离原有的作品主线,使得观众不再喜欢;
- 创作者本身或他的内容引起了监控部门的关注,需要人工调整其暴露情况。
(2)观众属性
- 观众来源(各来源数量、占比):新增用户的产生渠道,如来自App推广、来自某扫码活动
- 观众类型(各类型数量、占比):依据内部用户类型划分,如付费用户、非付费用户
- 性别(各性别数量、占比)
- 年龄(各性别数量、占比)
- 所在地区(各地区数量、占比):
- 国家
- 省
- 市
- 区
- 语言(各语言的数量、占比)
- 兴趣标签分布
观众属性用来分析观众的口味,一方面可以了解作品的潜在观众特征,一方面也可以据此调整创作内容的方向。所有的观众属性都可以与“兴趣标签“做关联,比如,三四线城市及大部分乡村(所在地区)的观众喜欢观看搞笑、娱乐、猎奇类内容;男性(性别)可能更关注军事、汽车类内容,女性可能更关注美妆、美食类内容;16~24岁(年龄)的观众的口味可能与明星、动漫、二次元相关联。
(3)观众终端属性
- 终端类型(各类型数量、占比):桌面设备、移动设备、其他
- 操作系统类型(各类型数量、占比):Windows 、 MacOS、iOS、Android、Windows Phone 、Linux 、……
(终端类型与操作系统类型可合并成:iPhone、Android、PC等) - 机型分布:苹果 iPhone 6 、 苹果 iPhone 6 Plus 、……
- 网络状况:Wi-Fi、蜂窝网络、离线
终端情况可能与分发的“技术”相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使用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观看视频、图文信息,移动端入口是各家必争之地。目前除了各操作系统的App作为分发途径外,小程序、快应用也成为分发的重要渠道。
对于长篇内容,用户也有提前缓存的需求。但由于蜂窝数据流量的资费越来越便宜、Wi-Fi分布越来越广,离线的需求可能越来越少。
对于机型,目前来看,上市约1年的iPhone主流机型将独占鳌头,小米、华为、oppo、vivo的主流机型也紧随其后。多说一句,根据之前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据来看,iPhone各机型的投资者,在投资频次、单次投资金额、复投率方面都领先于安卓用户。
2、内容维度
(1)内容创作维度
- 发布数
- 精品数:按照平台规则,被标记为“精品”的作品数量。
- 违规/撤销数:按照平台规则,被撤销发布的作品数量。
- 原创数:自主创作的作品数量。
- 首发数:在内容平台首发的作品数量。
(2)观众访问维度
- 访问情况
- 曝光数/送达人数(总和、单篇,数量、趋势):内容展示给观众的数量。
- 阅读数/点击数/播放数/PV(总和、单篇,数量、趋势):内容展示后,被观众点开的数量。
- 阅读人数/UV(总和、单篇,数量、趋势):独立访客数量。
- 人均阅读时长/人均播放时长(总和、单篇,数量、趋势)
- 单篇流量分析
- 访问时间点分布(年/月/日/小时/分/秒)
- 访问来源:站内PC、WAP、App、站外、……
亦或是精细到具体来源,如 信息流、热门瀑布流、订阅瀑布流、搜索结果、历史消息、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好友转发(微信公众号)、…… - 观众类型:已关注者、已登录但未关注者、游客、……
- [视频]观看热区:观众热点集中在哪些区间
- [视频]完播率 = 完整播放的次数 ÷ 播放次数。
3、互动维度
- 分享/转发
- 分享/转发数量(总量、单篇)
- 分享/转发率 = 分享数 ÷ 阅读数
- 分享/转发各出口(数量、占比):
- 境内: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QQ好友、QQ空间、微博、短信、邮件、……
- 境外:Facebook、Twitter、Linkedin、WhatsApp、Facebook-Messenger、Telegram、Instapaper、Pinterest、……
- 评论/弹幕
- 评论数量(总量、单篇)
- 评论率 = 评论数 ÷ 阅读数
- 点赞
- 点赞数量(总量、单篇)
- 点赞率 = 点赞数 ÷ 阅读数
- 收藏
- 收藏数量(总量、单篇)
- 收藏率 = 收藏数 ÷ 阅读数
分享/转发、评论、点赞、收藏数评价标准,都是激励创作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创作者)持续创作、衡量创作者创作水平和传播水平的直接标准。观察我们的平台,(除社交平台外)分享/转发的次数 > 点赞次数 > 评论次数 > 收藏次数。
人们为什么会发评论?或许是因为:
- 平台环境或者氛围:观众更乐于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发表见解,而这个主题正是观众所擅长或理解的,例如虎扑社区;平台的文化气氛也会促使观众发表评论,如百思不得姐、网易新闻。
- 善恶感:人们对内容主体的善恶感、道德评判会激发自己的评论,例如新闻平台上针对社会事件的指责性评论。
- 触发“爽”点、“不爽”点时:引起个人极度不满的事物,或者引发个人极其优秀的感受时,人们会发出评论,例如淘宝差评。
- 善于分享或议论的性格:有些人非常热心肠,喜欢为和自己无关的人或事件提供帮助。
- 利益驱动:评论就送积分,或者可以兑换为现金。
4、平台评级
内容创作平台根据特定的指标,将创作者分为不同等级,既激励创作者生产更优质的内容,也方便平台对创作者进行管理。平台将参考如下指标,对创作者进行评级:
- 内容原创性:内容是否是真实自主创作。
- 内容质量:优秀内容(有内涵、有深度的;有趣、令人愉悦的;客观真实的……)。
- 用户活跃度:观众点击、关注、收藏、分享转发、点赞、评论的情况。
- 创作者活跃度:创作频次(日均创作量),以及优质内容的创作频次。
- 专家属性:垂直领域内的专家,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创作,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影响力或发言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