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6月过完以后,好像上学的时候在课桌上画了条三八线一样,完完全全把2020年劈成了两半。到了该总结的时候,总觉得只有几个事情还记得,倒是翻了翻自己记录的开心事,才发现这三个月重复了一小部分之前的事情,大部分是开辟了的犄角旮旯的小事。
我们从小到大的人生,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探索周围,并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断地与这个世界上的元素建立联系,影响他们、受他们影响。
快乐飞
2020年7月,在错过东航“随心飞”的第二个月,南航推出了自己的“快乐飞”产品,不限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单条航线可往返两次,有效期到2021年1月6日,没想多少我们就买了这款产品。8月份开始就可以兑换了,在此之前我就已经整理好了从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出发的南航线路。8、9两个月,趁着周末,已经去过了潮汕地区、昆明、沈阳。仅有的三趟行程,不仅仅让我在地图上能标注新的目的地,而且还让我对所到之处有了更新的认知。
首先就是潮汕地区。目的地机场叫做揭阳潮汕机场,我和朋友都对潮汕有着相同的误解,以为潮汕是个城市的名字。做完攻略、实际落地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的地区的统称。到了汕头、潮州,才把脑袋里差不多要封存的知识激活了,对世界理解的空白也被填补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出生于潮州;这些地方的人们钟爱中医,凉茶苦中有甜的味道、芝麻茶着实与这个特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潮汕地区不盛产牛肉,而是刀工、汤料独具特色,因此“潮汕牛肉火锅”叫的响亮。去的时候正是潮州和汕头热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穿过湿漉漉的空气,毛孔里的汗也就不禁跑出来了。
之后我和朋友约好去了昆明。之前对昆明乃至云南的了解都非常少,除了“彩云之南”的称号、中国边境、山地高原这些概念以外,留下的定义所剩不多。到达昆明之后,阿诗玛(彝族女子的称呼)、阿黑哥(彝族男子的称呼)、菌子(云南生产野生菌)、傣味(傣族人聚居在云南)的记忆在大脑里挥之不去,陆军讲武堂(清末三大军校之一)、云南铁路历史(准轨、米轨、寸轨三轨并存,滇越铁路等跨境铁路的建设等)更是填补了我关于建国前云南现状的认知。
沈阳之行也让大脑中对东北的印象变得清晰起来。到了沈阳,参观了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才意识到,沈阳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元代到清前历史,从清末到抗日胜利,都不可不提及沈阳;张作霖、张学良也等同于沈阳,整个沈阳都有他们的印记,张氏家族主政东北、兵谏救国,另主导东北大学、边业银行。另外,作为一个北方人,来到沈阳才发现这里真的更北方,受到同事的推荐,深更半夜骑着共享电单车去泡澡,澡堂子性价比极高。最后抵达九一八事变历史纪念馆,在各种不忍心中读完日本侵华的历史,平淡入馆,悲痛出园。
一些产品前辈分享经验时,一直强调要“实地考察”,走到具体的场景中。到了这些地方,不仅仅能够实际了解到这里的特色和历史,还能简单地理解当地人如何生活,打破自己的想当然。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我在沈阳,特别依赖共享电单车,把青桔、哈罗、美团这三个品牌的共享电单车都骑了个遍,从酒店骑到彩电塔夜市,从夜市骑到澡堂子,在夜间公交间隔长、地铁无法触及的地方之间,共享电单车的确是非常好的选择,也理解这些巨头在二三线城市拼命布局共享电单车所应对的场景。
南航快乐飞在上海出发的航线并不是很多,但已有的航线已经能够填满八月到年底的各个周末,航点大多是各省省会,已经能覆盖我国大部分区域,了解全国各地风土人情也比较方便了。
跑跑步
七月到九月,时间的传送带把我们从夏天送到了秋天,日出到日落的时长不断变化,空气舒润又变得干燥。不过这几个月,夜跑仍在坚持。
每次跑步都试图尝试新鲜感,我会在跑的过程中,改进某个“变量”,控制住一些“变量”,这样循序渐进,使得总体的跑步状态不断变好。
这些变量包括:
- 总跑步时长
- 总跑步距离
- 最高单公里配速
- 全程平均配速
- 平均每公里补充水分的次数
- 单程中间休息的次数
- 单程休息时长
- 跑步线路
- 跑步姿势
- 室外温度
- 风速
- 空气湿度
夏天的晚上,跑道两侧的树上,知了疯狂摩擦它们的翅膀,每次听到知了的声音,都触发了体内对温度的高度敏感。七月份晚上跑步的时候,跑到两三公里的时候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身上带的水根本没法支撑到上桥的地方(我常去跑步的地方,是公司旁边的绿道,在大概三公里的位置,有一个上桥的地方)。八月份也依然是相同的温度,偶尔白天下雨,晚上温度略低,但弥漫的水分子好像能猛烈冲击到毛孔里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九月份就稍微凉快了一些,但雨水偶尔还是要客串一下;九月最后一次跑步,尝试中午在绿道跑,这样可以让身体适应白天略微干燥且温暖的环境,不过风的确很大,这对有慢性咽炎的我来讲的确是很大的挑战。
慢性咽炎导致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大风、空气干燥、变冷等等,都会让咽炎发作,干呕、下咽部难受。在跑步的过程中,身体也需要被动地应对这些变化,并且不可逃避,使得我必须适当调整步幅或者速度,使身体不断适应比较刺激的外界环境。适当地放缓脚步,根据实际的身体情况调整目标,使得面对较冷、风大或者空气较为干燥的情形时,仍能坚持跑到满意的速度或者距离。
跑步的过程也是放空自己的过程,没有手机推送消息,也不会有工作上的打扰,身边空旷无人,视野开阔,外环道路上隔着绿化带传来的发动机声,以及虹桥机场起落飞机的轰鸣声,让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变得很大。
本科毕业第六年
八月初的时候,本科的一个学长结婚,邀请我们回学校看看。飞机降落的时候,才意识到,十年前来到山东半岛上的一座小城市,到现在毕业也已经六年。六年里,这里拥有了自己的机场,学校旁又脏又乱的小村落也已经变成了干净整齐高楼大厦,门口的夜市搬到了旁边的大院子里,市中心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过学校周边很多门店都还是老样子,成记小厨、地瓜坊、胖阿婆的糯米卷,以及考研三大品牌基地,都还在原来掉漆的楼房里。
和同学见面,大家早不同于几年前刚毕业的样子,已经变成了我们六年前憧憬又未知的职场人。有的同学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同学当上了公务员,有的同学成为了新创品牌的合伙人,有的同学打算和自己的另一半创办公司,我呢,是一家公司的小职员(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哈哈大笑),饭桌上讨论的主题无外乎上学时候的糗事,工作上的琐事和当下生活的烦恼,结婚生育、升职加薪,村儿里的局里的那些八卦也交谈得乐此不疲。大家还是印象中的大家,都是老样子,只不过步入了职场,被社会赋予了全新的角色,当以新角色和新定位在社会里生存。
大家依然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不满足,仍在寻找更高的职位、经济地位,更宽广的视野,或者更高水平的合作伙伴。六年真是好快又好久。
工作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
前段时间有个交流不深的实习生回公司拿东西,顺便问了一下我对这个职业的看法。
现在我主要做数据和后台方向的产品工作,今年初接手了动荡之后业务组的数据产品工作,深陷“埋点”泥潭。老实说我还挺享受这段整理、验证、应用埋点的工作过程,自己一个人负责三条业务线的数据产品工作,有的时候验收投递会到凌晨一两点,也不会觉得太累太失望。
因为在读大数据方面的专业,所以这份工作相当多的技术专业知识也算是了解一些。数据产品的工作不仅仅是埋点,还会涉及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数据可视化平台搭建、数据查询支持、数据指标体系搭建、用户画像和标签、AB测试应用及策略、数据对外服务(API),以及数据分析。
实习生告诉我,她认为数据产品就要来数据分析,但是她在这里天天在做埋点,没有接触过分析的工作,觉得非常无聊;她现在在做的实习,是在隔壁公司做数据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取数。
这个实习生的态度也与我刚刚工作的心态差不多,只是选择性地看到了身边人或预想中这份工作该做的样子(就像是毕业之前,总觉得自己会是什么什么银行里面成天穿着西装衬衫、打着领带、皮鞋锃亮的办公室白领,每天在电脑前与别人讨论外汇股市),但实际与预想差异较大,而且如果对工作内容的“高瞻远瞩”期望太高,那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时候,心理落差会很大。
刚刚接手这个业务组的三项业务时,我真的是让人愁苦到抓耳挠腮,一是上一任负责的同事离职有一段时间,交接文档很多且让人没有头绪;二是业务时间也比较长,积累下的“技术债”也很多,与公司的统一规范差异很大;三是目前相当多的业务分析、数据报表及画像、AB实验等服务都依赖现有的一套旧规范,调整起来难度很大。我接手之后,一边做常规需求,一遍熟悉和整理现有三条业务线的不同业务现状 、执行的不同规范(有些还同时叠加两三中规则)。仅埋点方面,三条业务线共执行公司新老三种标准,近百个数据规范和字段定义,都要挨个熟悉起来。但是完成这些熟悉过程,上游下游都可以游刃有余,已经成为目前事业部对这方面唯一了解的“专家”,也就更方便后续的应用和分析。
而实习生做的工作,主要是界面上展示点击坐标的定义工作,除了与之相关的四五个字段定义以外,其他的标准含义一概不知,并且也很少会针对其他规则进行取数分析,导致实习生认为目前的工作枯燥无味、与自己的预想差别太大。我问她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另一家公司的实习满意吗,她说也不是很满意。
这个方面其实给我了很大的启示,也是工作以来的一次重大觉悟。以往我都按照自己对这份工作扣盘扪烛式的认知和看法,执行和重复,也会觉得自己总应该做一些“高大上”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又会觉得一些合作伙伴或领导欠缺专业知识,希望他们能够有扎实的基础。但其实自身对当前岗位的理解不够透彻,所做的事情可能只是在简单重复和执行,没有嵌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另外,平常也可能喜欢闭门造车,缺乏交流,使得自己更会认知自己的所做所想是正确的,让这种不成熟继续循环。
这个季度,参与了职人社的一些交流和分享,对互联网行业的其他产品人如何做产品、如何实践有更深入的认知,弥补了自己在一些方面缺乏的认知,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脚踏实地做事的品质。后半个季度,自己反而更加轻松——理解现在做的事情,虽然看上去简单,但是在此之上其实有更广泛的应用,或者有更高的效率提升空间,以及在埋点-取数-可视化数据后,更自觉地去了解数据反映的现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试着发掘“其他可能”。
我目前仍然保持着对目前现状的不满,但不会因这种“不满”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而是像上面提到的一样“多做一点”,并且也需要有当下“应该”有的那种沉着、关注和理性。
以上是我2020年第三季度的回顾和反思。又是进步的三个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