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随想

2019.08.23

低频需求靠广告,高频需求才靠补贴;

动态不平衡,即这个市场的活跃度足够高,不会产生单个用户和单个服务提供者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达成同一个交易的过程。动态不平衡才能形成真正的平台

平台的基础,是两端要形成动态不平衡。只有两端动态不平衡,平台才有生存的价值。

第一个陷阱是初始不平衡,结尾平衡。如美容美发。解决办法:1.标准化服务,把情感的因素降低到最低2.拆细服务,并且不依赖于人

第二个陷阱是平台专家陷阱”。解决办法:要挑出专家和普通服务者差距不大的服务

服务标准化决定平台大小

商品的标准化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服务的标准化都是不容易的,只有相对的标准化。所以目前看实物电商规模比生活服务电商更大。当然随着生活服务逐步标准化,未来的前景很巨大。

判断服务标准化:我的方法论是——服务的体验可以一致化,客户的评价可以标准化,而不是依赖于服务的复杂度,更不是依赖于复杂服务的时长和难度。

如何将不标准化的服务变成标准化的服务?或者在不标准化的服务上形成平台呢?

第一个方案是,想办法把复合型的服务拆解开来,变成一些可以标准化的分步骤。

第二个方案是,不做交易的平台了,只做信息的平台。

信息和知识永远是可以标准化复制的。

高频打低频是误解

觉得高频之后打低频全部是靠规模效应打掉、靠资本力量打掉,它不是靠高频的用户慢慢迁移到了低频。

第一,高频不能带动低频,或者说高频带动低频不太明显。

第二,高频服务靠补贴,低频服务靠广告。

第三,多个低频可以聚集成高频。

第四,低频服务很难出现好的产品经理。时间跨度长,产品不好进行优化。

供给端的效率高,平台价值大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平台的供给主要看两个方向:供给是不是可以大批量供给,并且接近于无限供给;是不是平台提高了供给端的效率,让供给端能赚到钱。

一个好的平台,需要供应商的数量不断提升

要理解,”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的问题。在分类信息领域内,尽量解决供给的问题。

理解没有稳定供给的市场,不会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

想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剃须刀还是电冰箱?

平台到了最后构造商业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是做是做剃须刀(LTV,生命周期总价值),还是电冰箱(CAC,用户获取成本)的生意。

无论是什么生意,都需要关注NPS(净推荐值),客户推荐的概率,对于低频和高频的服务都特别的重要,因为只有这个名词在低频业务里面降低CAC(获客成本),在高频业务中提升LTV(生命周期总价值)。

美团张川:做了8年平台,我总结了平台的5道坎

2019.08.22

如果一个人工作很忙,即使突然闲下来,也不会“好好利用时间”。工作越忙,闲下来时越不会“好好利用时间”。然后可能会陷入死循环的焦虑中。

想到一个假场景就是快递里面当面验收。送快递的时间去什么上班的时间正好重合不一定能够实现当面验收。

2019.08.11

从价格上来说,年长的一辈在朋友圈“炫耀”,比年轻一辈的大多数“炫耀”,要“便宜”很多。

2019.08.07

很多人好像有时候会特别乐意和“新”人建立关系,试图在当下已有的各种换一种寻找新的伙伴,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试探是否符合自己的节拍。

2019.08.05

各行各业都有默默地做中流砥柱作用的人,他们在认真工作,想尽各种办法避免意外和损失。而有很多人,做不到这样,反而是特别招摇的人,所以就会有各种“发生了重大事故,成功解决这个事故”的先进分子。你默默竭尽全力避免的意外和损失反而不能在KPI里有效反馈

2019.08.01

HK事件的各个媒体报道,几乎无一例外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偏颇性。很多媒体都从一个角度“深度”报道,继而无法让这个媒体的读者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或者全局。很多报道带有记者或者编辑特别严重的倾向性,网上发起的很多争论都是由这些“片面性”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多重信源了解信息,不要轻易下结论,谨言慎行。

另外那些能引起你情绪的新闻,要小心对待。

2019.07.29

今天和同事讨论到数字产品的一些用语带来的歧义。刚接触电脑的时候,“格式化”给人一种“可以把文档自动整理好”的误解,而实际上是将数据清空;刚接触手机的时候,“恢复出厂设置”有一种“恢复之后连操作系统都没有”的误解,总觉得手机出厂之后还要做很多事情才能用;习惯使用Mac的同事对Windows的“复制”操作有很大误解,他们认为这个“复制”就是立刻做一个一模一样的文件出来,没想到Windows的“复制”等同于的“拷贝”,要“粘贴”一下才能实现愿望。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