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上海,不知道我竟然可以是这样!

这是参加Linkedin领英毕业季话题的一篇文章,表述我自己来上海三年的一些感受。

上个月过完25岁生日,二十天后就被各地高校毕业典礼上各式名言警句敲打一番,突然意识到我已经毕业3年整,来上海也已经足足两年。

想想在上海的这两年,兴奋啊、感动啊、惆怅啊、迷茫啊……所有滋味都是由自己各种不成熟的小想法推波助澜,推到了如今。

来沪缘由

我生在山东,长在山东,从小学到上大学就没怎么走出大山东,第一份工作也“理所应当”地在山东。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青岛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做专员,据说我是这家公司招来的第一个应届毕业生。每天准时上班,拖延三四个刻钟下班,反反复复同样的工作。那时候啊,有无限次机会可以到五四广场一代享受不同时间、不同温度吹来的各种强度的海风。那时候啊,我以为眼前的所有就是我能拿到的最好的东西,恨不得能在那里生活一辈子。

参加工作的第8个月,我获得了一次和同事去深圳出差的机会。在宝安机场下了飞机,第一个感受就是——湿漉漉空气的味道的的确确和北方的一点都不一样啊。晚上九点多,我犯神经地站在腾讯大厦的楼下深吸了一口气。深圳潮湿的空气、只有在新闻里才能见到的华强北,以及站在深大地铁口扑腾扑腾的心跳,脑子突然灵光了一些,好像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坐不住了!

脑子灵光只是一会儿的事吧。有了要离开青岛去更大城市的勇气,可是下一站却纠结到底去哪。又要考虑距离(最关键的是那时候根本没钱买机票),又想去一个根本没去过的地方(这才更刺激不是?)。最终,做出去上海的决定非常突然——不小心看到了途径我家的京沪高铁线,锁定了我从来没去过的上海。

我仍然认为我做出的决定是对的,但是如今回顾当时的思考路径,也是有点儿小害怕——如此草率、鲁莽、没太经过大脑思考的决定,真的不需要再想想吗!好像这次决定根本不是为了去工作一样。

不可同日而语的新生活

在青岛辞职之后,我为了参加面试二度来到上海,第二次抵达上海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把全部家当打包好邮寄过来。在南京路上的青年旅舍呆了三四天,找到了那时候最心满意足的工作;之后便在五角场寻到了一间公寓,虽然隔音效果不好,水电费也很贵,也只不过是当时的权宜之计。还好到现在这些局面都发生了变化,我早就不是去年那个时候的我了。

好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必须要与“节奏快、速度快”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好像在上海的每个互联网人都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用户一样,来到上海的第一感受就是——每天的工作要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用户和千奇百怪的需求塞满,而且必须要全速处理它们。

这种“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只能逼迫自己不断地接触更多更全面的新信息,有时候晚上十一点多还在恶补业务知识,梦里全是各式各样的表格。虽然这是一个优秀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事情,可对于一个从节奏不是很快的氛围中切换到如此情景的我来说,真的快要了命了。

还好,我挺过了那段适应期,而且也证明我有足够的能力在这里面对大挑战。除去节奏的变化外,个人的情绪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开始更加注重“我自己”,更加关注自己工作的回馈比率;在保持以往热心肠的特征的同时,学会了提前思考自己一些所作所为的后果。我开始更加关注身体的变化,经常性的运动已经成为乐趣,还有模有样儿地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我变得自信,做事追求斩钉截铁,并试图独立思考。而且更加乐意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对比两年前的我,这些变化更积极向上,但并不能找出具体的原因解释这样的革新,但这的的确确是来到上海之后发生的改变。

逃避对未来的思考

已经有在上海的同龄伙伴考虑回家买房结婚的事情了,去与留的问题是每个外地来沪的青年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一直逃避这个问题,并把这种逃避当做我继续留在上海的理由。

作为刚毕业没太久的人,年轻气盛、年少轻狂,会因为“外面的世界”能填满你太多的欲望而“忘记回头”。我特别喜欢走几步就有一家便利店的上海,能接触到前沿科技和思想潮流的上海,永远都不会一成不变的上海。

我需要为现在留在上海匹配各种各样的理由,即使在未来不能与他长久为伴。可能我们都在追求“青春无悔”——那到底怎么才叫无悔呢?享受到了未曾想过的便利和舒服,触碰到了未曾见过的各种好玩意儿?对我而言,这种“无悔”就是见证了一个真正刚强的自己,并在这段经历中,让我重新找回高中时候那个好奇的自己,把马化腾当榜样的自己,探索自己原本不知道的领域;学会如何积极向上,并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深造。

看上去真的重新回到了幼稚的时候啊。但我原原本本就不是那种可以事故的人啊。

找不到其他的十字路口,那不如就继续吧!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审核已启用。您的评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