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伙计在PMCaff.com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产品如何做减法,是需要先加再减,还是在没有上线前就进行精简?
上线后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反馈得出功能的有效性,但是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对APP进行反复改动,可能被研发同学打死;未上线时做精简设计的话会少了许多尝试的机会
以下是我在该问题下的回答。这个回答是在我阅读《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时结合该提问所做出的。
最近在读《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书中介绍为什么在产品设计时提倡“简约”,以及怎样的“简约”是用户所需要的(在此不赘述,不过hin有道理,推荐各位阅读)。作者提出了产品设计的“简约四要素”——①合理删除、②分层组织、③适时隐藏 和 ④巧妙转移。这“四要素法”可以帮助各位伙伴在设计功能、处理用户需求时做到“简约”。(说白了就是使劲“减”)
以下是个人观点:
在实际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我曾犯了一个错误——想得太多:这样做是不是太简单了,用户有其他需求怎么办?用户处于XX场景时该如何处理?功能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可不可以再加一点功能让“用户体验”更好?
我总会以“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种名号,把自己假象的各种“假如”拿到台面上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自定义”功能,将一些后来想想根本微不足道的功能提到主页上来。
上面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用户觉得产品层级太多、操作复杂,过分的设计也让用户分心,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他原本该去使用的功能上去。
这里可以想一想老版本的支付宝App和当前版本(V9.0)的支付宝App:旧版本的支付宝可以被定义为“一款简单有效的付款工具”,缴水电煤、充话费、转账,以及之后的扫码支付等,能命中的用户核心需求。后续版本叠加的理财等服务,可以将其定义为“一款有效的金融工具”。然而最新版本中引入了“信息流”样式的首页,显示我的“好友”看了什么电影、推荐了什么店铺,甚至谁偷了我的“能量”,原本我打开支付宝的意图是手机充值,被首页这些无关的信息打断,很有可能失去我原本打开应用的目标。新版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用户“分心”到其他蚂蚁金服认为有用的服务上去,而干扰了用户处理自己该做的事情的精力。
以上角度考虑,我们需要一直要思考“加法减法”的问题,以防止产品在未来做的越来越臃肿,防止用户在不该分心的时候分心。
做一款投资理财APP,我们的目标或许应该是“方便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并使用户无障碍地进行投资”,想想这个目标没什么毛病。然而反观我们的一款理财APP,迭代了几十个版本,从一开始单纯的理财工具变成了一个“多元化”工具。首页堆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积分商城”和“互动社区”,而相关投资产品的推荐寥寥无几。直白地想,“积分”、“社区”和“投资理财”到底有几毛钱的关系,为什么要把我们的主营业务“分摊”给积分、社区,为什么让用户的一部分精力引导到积分和社区。美其名曰“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粘度,提高投资转化率”。用户:我本来是来投资的,可是看到了积分商城和社区,于是就……
这是一个不算成功的案例,如果一开始一直坚持“减法”原则(或者说是简约原则),先找准竞争力和核心所在,明白用户最最最最最最想达到的目的,再对其他的周边需求划分优先等级和层次,在未来的迭代中不断地针对这个“目的”优化,做出来的产品才会是用户最喜欢的产品。
精简产品的另一个好处是,当用户处于非常紧急的时刻使用你的产品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联想到了张小龙所推崇的“用完即走”。用户第一时间想做一件事情,并打开了你所做的产品,非常顺利又舒心地完成了这个目的,然后把你的产品关掉。反观某些玩意儿,我打开之后,非得让我看好友在做什么(老子就是不想看,口亨。)
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特别是刚刚开始设计时,理应根据用户使用你所做的产品达到的目的来设计,无需考虑太多“加法”(即呈献给用户过多的元素)。一个产品的起始阶段一定不会有太多的资源支撑非紧急的需求,花费更多的心思完成做主要的事情才是最要紧的,一个产品的“花边”需要更多的推敲,否则改来改去开发哥哥不乐意,运营妹妹会生气,说不定连手机也嫌烦一不小心就炸了。
等产品上线后再思考做减法,更容易“兴师动众”,牵扯各方利益,要“减”哪个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比如上面提到的“社区”,活跃度不高,也没有直接了当的用户。如果删掉,社区运营会自杀。)
相关链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