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愚人节,只有Q2”,朋友圈里正在传播的这句话提醒了我,2020年已经过去了1/4。
2020年的前三个月,真的是过的有些“充实”。
去年年末开始,我就是用了“季度目标”的方式来管理三个月要做的事情,而且这个季度里的事情都要分清P0、P1、P2的优先级(是不是有点眼熟?)
2020年Q1的目标是:
- P0
- 完成开题报告 —— 完成
- 学习Python —— 进行中
- 减脂
- 没后至少三杯牛奶或酸奶 —— 达成
- SQL知识
- 换房子 —— 达成
- P1
- 会计考试准备
- 日语学习
形成的新习惯
之前买了一个酸奶机,及其偶尔的时候会拿来做酸奶,不过酸奶的味道不尽人意(有些酸哦,怎么放糖都不够美味;不过后来发现放一些蜂蜜味道会很好吃);酸奶机带去公司,做出酸奶来分给同事们吃,那时候同事都喊着我的酸奶铺要开张了——不过后来就再也没坐过(笑哭。
疫情期间,特别是过年那段时间,从家里回来的确不知道该喝些什么,就从家乐福里买了桶装牛奶和桶装酸奶,在家办公的时候当水喝。这样竟然形成了一种惯性。疫情期间每两天出门采购一次,每次都会带回来至少一桶酸奶,偶尔会搭配一桶纯牛奶。抛去糖分问题不讲,经常喝酸奶让自己肠道通畅了很多(也不知道是酸奶本身带来了这种改变,还是经常喝冷的流状食物造成的),之后就继续迷信了起来,每次去超市都要先考虑家里有没有纯牛奶或者酸牛奶。到现在为止,我都会让冰箱里保留至少一桶酸奶,而且经常拿出来喝。
起初设定这个“季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远离奶茶这类的饮品,去年年末还设立了“不喝奶茶已经N天”的计时,截止到目前已经坚持不喝奶茶143天(除去有一次不小心拿错了同事的饮料,喝了一口)。远离奶茶这种行动,也是为了防止过分依赖这类饮品,进而导致身体变得“臃肿”。开始喝酸奶之后,体重和体脂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心情也是一样(已经不再依赖奶茶带来的那种愉悦)。不过我建立的“戒奶茶吧”微信群一直存在,大家偶尔会在里面点一些饮料,变成了互相调侃的群。
除了定时喝酸奶,我还形成了每周抽几天做豆浆的习惯。萌生了定期喝豆浆的想法,家里的豆浆机还坏了,恰好遇到苏泊尔的一款破壁机半价促销,毫不犹豫地就买回来。快递也是一波三折,疫情期间不能保证时效,破壁机主体和一些零配件是分开到的。拿到之后,就把家里早就准备好的红豆什么的扔里面开始做。疫情期间做饭的时候,顺便做一份豆浆出来,真是觉得精致又健康地不得了。
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够继续坚持。这个季度里,我还形成了一个小习惯——每个工作日早晨做40-50个俯卧撑。近三个月在上海的日子里,几乎都坚持了下来。让我坚持下来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这种形式简单地激活自己的身体;让我坚持下来的动力,竟然是逛淘宝的时候看到的一款俯卧撑支架板(可以组合训练不同的肌肉),每个工作日早晨看到之后,都会抽时间做依一下。不过形成这个小习惯的前提是——公司的上班时间改成了9:00-14:00弹性上班,早晨不用那么急忙起床了(再次笑哭
每天醒来称体重也算是我力所能及的“习惯”了,依然是疫情期间形成的。每天观察体重秤App数字微小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比如重了0.6公斤,或者清了0.4公斤之类的),每天看这些数字轻微涨跌, 沿着一条回归线前进,还挺有意思的(有意思在哪儿呢?我还真讲不出来)
一些新的尝试
疫情期间让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不再那么便利,东西都在涨价;人们一遍恐惧地防范身边,一遍恐惧地看着远方的湖北并默默地支援;路上人特别少,公交车和地铁里也空荡荡的。宅在家里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手段。
疫情期间,我大年初五就回到了上海,之后自我隔离,公司也开始远程上班了。这段时间里,快递和外卖都非常不方便,所以只能亲自操刀做菜。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要做菜——快六点的时候,就赶紧用电饭煲蒸上米饭;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会议和其他工作上的事情,就开始在厨房择菜、切菜,做好准备;差不多六点半,就开始炒菜了,菜油啊、醋啊、酱油啊、盐和糖啊,小碗和筷子搅拌的声音、油烟机轰隆隆的声音、菜倒到油锅里呲啦啦的声音,间歇发出或者混合,显得这个家里特别有生活的味道。
这段时间里尝试了很多新菜,最让我得意的是红烧茄子,那味道(酱油的浓味里有一股甜甜的味道)那颜色(黑布隆冬),算是我新的尝试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切菜也不手生了,炒菜也不手忙脚乱了,真是人生的一种全新体验。据说全国还有很多年轻人(?)也在疫情期间尝试自己烹饪。
每天晚上吃着自己炒的菜,配上刚煮好的豆浆,旁边猫咪在吃他的美味(我给他买的“喵酱之吻”,一种罐头流食),最最惬意的时候莫非此刻了。
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搬家了。我们已经在老的住处住了将近四年。来上海的时候,在杨浦租了一年的商用公寓,隔音效果差、商用水电,房间也小得可怜。住够一年之后,误打误撞遇到了现在这个房子的租客,他要把房子转租出去。房子是八十年代建的,在两条地铁线附近,在内环以内,没有装修,都是非常老的设施,但是这是那个价格租到的很满意的房子了。在这个房子里,我换了几份工作,也考上了研究生,还遇到了现在的这只猫咪,和邻居(当然也包括居委会大爷大妈们)相处也非常融洽。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想到要不要换个新的房子。这套房子的确太熟悉了(跟老房东物业交割的时候,房东说“这套房子我一点都不熟悉,数你们最熟悉”),周边的环境也太熟悉了,一切都是“和以前一样”;这套房子在现在看来的确太小了,而且也有一些老,住的久了心里也有一些“蹦不开”;我也即将毕业,不会经常去学校了,离公司也有点远……所以趁着即将到期的时候,打算换一套新的房子。
找新房子,确定心理价格和需要的方位,在贝壳找房上看了很久,收藏了非常多待选房源,挑了一天联系链家的租房经纪人,看了几套比较中意的房子,美中不足的是方位并不是特别满意。中午出来吃饭,租房经纪人又在这个核心的商圈找到了一套房子,折折腾腾去看了,最后敲定的——没错,就确定了这一套房子。(没走到最后,都会认为当下的不够好)新的房子要比以前大一倍,而且房子比较新,装修也中规中矩,所处的地段也不必说——核心地段,三条地铁线,距离公司也不远。
从看中房子到签约,到搬到新家来,只用了一个星期。房东是快递公司的,也是外地来沪的,去年才刚买了这套房子,一家人都非常实诚淳朴(看房、签约以及后面维修家里的东西,差不多把房东家人见了个遍)。
签约之后的当天晚上就开始收拾家里的东西,收拾了将近半个星期,在一个周六搬到了新家。不得不说,在老地方住了这么久,堆积了很多东西,虽然房子不大,但是收拾的要搬的东西却有足足有1.5个中型货车厢那么多(叫了自如搬家的中型车,一看塞不满,又立刻叫了一辆货拉拉)。搬家那天和邻居的阿姨大叔告别,抱着小猫就上了车。
小猫对新家非常不熟悉,到家的当晚一直叫,也小心翼翼地探索房间的每个角落;人也如此,我们来到新家之后,总是会想起老房子里的事情、邻居,以及回家的线路。不过还好,家里的小猫和我们用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适应了新的环境,我也开始往家里买买买——收拾和布置一下新家。这应该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
顺便说一下,我们在找房子的期间,正好也是《安家》这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那时候对地产经纪人有一种好感。
工作上的事
元旦回来之后,正式转到了新的组。转来之前充满期待,转过来之后发现在此之前短短一个月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新的组是公司里为数不多正向营收的部门,所以很多目标都与营收挂钩,而且在公司里当做独立的事业部,产品、运营、技术、项目管理都与公司牵扯不大,独立性相对较强,节奏也更快一些,大家的干劲也明显比之前的业务组更高一些。
转来不久开完年会,就进入了假期,然而之后就是一个“漫长”的假期——受到疫情的影响,过年回来之后,大家都在家办公。云上办公的日子,“喜”“忧”参半——之前距离公司很远,要起很早去上班,云办公的这些日子,只需要在上班的时候醒来,在群里打卡,然后简单收拾一下就可以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中午或者下午不忙的时候,可以看一些书或者视频素材,亦或者可以“提前下班”抓紧时间做饭。当然,同事看不到你真人,所以默认你是24小时在线的,即使晚上十一点,来了消息秒回;也有同事受限于网络、环境、设备的影响,亦或者真的“装死”,经常联系不上,有一些环节就会卡住或者延迟;不能见面,导致沟通的阻力不断加大(比如不能当面边套路边画东西、无法分享纸质内容,不过这也可能是协同产品的商机);公司公用网络设施也受到了远程办公的挑战(比如VPN,没错,我们公司的VPN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过工程师在半天之内就架设了新的服务,保证我们将近一个月的远程办公服务畅通)。
疫情期间的云办公,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居委会派发口罩的时间也在工作时段,所以我可以边开语音会议边去居委会领口罩;附近家乐福超市的东西一般是在下午两点上新,所以我中午不午休(偶尔可能也在开远程会议),骑自行车去超市现场买东西;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就开始煮饭,时不时还要处理同事的问题;工作时间在隐性延长,饭后依然要处理各种事情,周末也不断被打扰……
云办公结束,去公司现场办公的那天,公司派发了口罩和消毒用品,每天每人都可以领取一个口罩,每个楼层的空调都是关闭的,保洁阿姨也是隔三差五喷消毒水、做更全面的清洁,真个大楼里来的人也不多,大家都带着口罩很少交流,开会的时候都会感叹——“终于来上班了”,哈哈哈哈。不过虽然疫情肆虐,但是很多版本都如期上线,工作进度也没受到影响。公司的行政、人事部门也是极为用心,派发口罩、积极消毒、严格把关出入口,还制定了一些弹性工作的办法(从早晨八点到下午两点都是弹性的范围,接驳车也在这个时段内密集运行,直到现在依然还是这样执行),能在相当多外部合作部门停摆的情况下保持公司正常运行,很多人的默默工作功不可没。
不过也遇到了不好的声音——疫情期间,脉脉公司圈里,有人对公司弹性工作、疫情防控的细节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这种“不同”进而演变成了一些人的牢骚 ,然后转变成了对公司层面的攻击。作为员工,理性、积极地对待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可能是动荡期间最合理的做法。
以上就是我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回顾。真的是发生了很多事情,自己也有不少成长。继续加油吧!
发表回复